欢迎访问中国致公党辽宁委员会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采取措施遏制我省部分农村贫困地区“人情风”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0/4/23 10:19: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致公党辽… 阅读:565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我省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精心谋划,精准发力,为彻底解决党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强力推进各项经济建设及脱贫攻坚工作。但是,我们发现“人情风”在我省农村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可能会成为我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路上的绊脚石。为此,致公党辽宁省委会深入我省部分贫困地区基层一线,就“人情风”现象开展调研。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人情风”在我省农村部分地区仍然严重,并由小到大呈愈演愈烈之势,其危害不可小觑。

一、“人情风”在我省农村部分地区仍然严重

在我省农村部分地区盛行的“人情风”,可谓林林总总、千奇百怪,并仍然很严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规模庞大。以前请客送礼一般都是在关系比较密切的邻居、同事之间进行,谁家里有了大事小情送些薄礼以示祝贺,并大多以实物为主。现在则完全不同,“人情风”犹如失控的雪球一般,规模越滚越大,由村里的几户发展到几十户,几百户乃至全村。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被调查村全年参加请客送礼的户数高达90%,户均参加请客送礼次数达21.55次。

2.名目繁多。目前农村“人情礼”可谓多如牛毛,随礼种类繁多、现象普遍。从传统的丧葬嫁娶红白喜事、老人祝寿、小孩过生日等常见的人情项目外,目前逐步扩展到生小孩过三天、过八天、过十二日、过满月、过百天;谈婚论嫁的见面礼、订婚礼、结婚礼;参军、招工、升级、提干、毕业、升学;买楼、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生病住院、手术;更有甚者连杀猪宰羊,母猪下崽等都要请客送礼。

3.价码抬高。近年来,送礼的价码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一般都是2元、5元,90年代是10元、50 元。现在“随礼”出手就是200 元、500元,有些甚至是上千、上万元。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调查户人情消费支出占当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7%,其中人情消费支出占当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5%-50%之间的占22.7%,50%-100%之间的占10%,还有7.3%的调查户人情消费的支出占当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以上。

二、“人情风”危害猛于“虎”不可小觑

有人说“人情风”危害猛子虎,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人情风在农村的泛滥给社会各方面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危害。

1.“人情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人情风”表面上看是缘于乡土民俗的“人情”,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但实际根子上是部分党员干部的不良作用带坏了头,是党风不正的一种反映。请客送礼风的泛滥,为一些有权有势者行贿受贿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开辟了公开的渠道,特别是个别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党员干部凭借自己特殊的身分,巧借名目向村民明索明要。另外就是个别善于溜须拍马的人不仅自己给领导送礼,还打着领导的旗号强迫别人随礼。特别是在农村一些党员干部带头请客送礼,不仅助长了农村人情风的蔓延,还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2.“人情风”扭曲了人际关系。在人情风盛行的那些乡村中,随礼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和桥梁。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感情,全靠“礼”的大小来衡量。金钱的多少,表示着人情的轻重;礼品的贵贱,显示着亲友的亲疏。人情风成了一只恶魔之手,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转变为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人间的亲情、真情全被金钱取代了。

3.“人情风”影响了农民家庭的正常生活。人们虽然普遍感觉人情苦,随礼贵。但对亲朋好友频繁的邀请,又无法推脱,觉得“样样都能紧缩点,唯独人情不能省”。所以,只能让人情礼金挤占正常的生活消费支出,硬着头皮应付各种人情往来。据调查,被调查户2018年人情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高达53.72%,占据农民家庭人均消费一半以上,特别是人情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在50%-100%之间的调查户达到24.4%,还有6.7% 的调查户人情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高达100%以上。可见,失控的“人情礼”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消费的重要支出项目之一,一些农户为了随礼甚至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许多家庭苦不堪言。

4.导致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以极大的生产热情,积极投人,发展生产,我省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在个别地区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滑坡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的投人。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户2018年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低于人情消费支出占当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8.7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86.7%的被调查户当年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在25%以下,在25%-50%的占5.6%,在50%-100%仅占2.5%,100%以上占5.5%。据调查了解,由于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了4.5%,在2017年短暂回升后再次下降,因此,在其他生活消费支出不能减免的情况下,特别是“人情礼”是家庭消费中必须支出的项目,在有限的家庭支出中只能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如果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必须投入的项目,农民是不敢轻易进行农业生产投入的,因此导致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三、“人情风”恶性循环现象应引起警惕

《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关规定颁布实施后,对杜绝各种不正之风起到了监督和警示作用,省、市、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基本都能够依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人情风”基本得到遏制。但是,在农村地区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规定,民间更处于监管盲区。虽然农民对日益蔓延、逐步增长的“人情风”苦不堪言,但是又被卷入这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不能自拔,甚至违背心愿地随波逐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求方便”心理。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歪风邪气,使得一些本该正常办的事不能按章程、按规定正常办,因此,一些人为了办事方便就采取了拉关系走后门、事先通融的策略,特别是一些农民觉得自己无权无势,要想办事方便,就得依靠有权有势的领导或能人。所以,为了求方便,不得不违心地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花钱买方便成为了农民能办成事的唯一办法和出路。

2.攀比和虚荣心理。近几年随着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富了,农民手里有钱了,一部分农民便产生了攀比和虚荣心理。为了展示自己的富有,个别人以大手笔随礼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但大多数农民对日益增长的人情礼是心里怨,脸上愁,虽然经济能力不堪重负,但互相攀比、虚荣好强心理驱使,为了不“丢面子”,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参与,无形中对“人情风”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3.被迫或盲从心理。真正发自内心赞成送“人情礼”的终归是少数人。据调查,95%以上的村民不愿意参与请客送礼,但被环境和潮流所迫,不得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走进请客送礼的队伍。村民普遍认为如果某领导家或村里某人家有事你不跟随大流凑份子,不随礼,就会被认为是特性或不合群,就得罪了领导和乡里乡亲,就等于断送了自己家的后路。钱不花好说,在领导和亲戚朋友面前难做人、难办事是关键。这也迫使人们不得不随波逐流,尤其是农村部分党员干部带头请客送礼,使得群众不敢不参与、不得不参加。

4.“堤内损失堤外补”心理。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因此,人们对请客送礼风带来的危害认识较少,只以为昨天你送我,今天我就应该送你,否则就是“非礼”。据调查,“人情礼”的一部分是送人情,一部分是还人情。没有哪个送礼者心甘情愿地送掉自己的“血汗钱”,最终送出去的又想方设法收回来,于就发明了“炸胡”的收礼方法。即有的村民家里一直没有事情可办,这些年又随礼随出了很多人情钱,为了收回随礼出去的礼金,只能编造一个事由出来,“一指楼”就是最典型的“炸胡”收礼方式。其意思是用手一指某个楼盘说买楼了,但实际没有买,就是找个借口以“贺楼”名义请客,达到收回礼金的目的,被称为“一指楼”。结果形成了今年的欠情明年还,还完了这笔有那笔的恶性循环,不仅价码越送越高,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种金钱转移“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情况,大多数是发生在普通农民家庭中。体现在一部分掌权者身上,人情债的互补则成了权利利用的手段。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有些事情明知是违反政策原则的,也不得不开放绿灯。

四、应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刹住“人情风”

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农村蔓延的“人情风”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坚决刹住,这是整个社会发出的强烈呼唤。

1.用制度管理人。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关规定,大力加强党纪、法纪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是加强督查和处罚力度。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事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严重者给予法律制裁。三是发挥表率作用。从农村领导干部做起,以身作则,自觉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抵制和纠正各种拉关系的庸俗行为,不搞请客送礼,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口”。

2.用新风影响人。一是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做到正常办的事能够按章程、按规定正常办。二是制定村规民约,提高村民参与村政事务的力度和能力,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违规处罚条例,通过处罚达到教育、警示、约束的作用。三是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乡村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等社会新风尚。四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倡真诚、热情、健康、文明的交往形式。

3.用发展带动人。一是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村村找准自己的定位,选准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特”的发展模式,让农民自觉自愿地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二是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敢创新”的优秀人才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使村民心甘情愿的投入到集体共同发展的氛围当中。三是提高农户自我“造血”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让“输血”功能逐步转化为“造血”功能,使村民分享到项目红利并自觉自愿的投入其中,增强内生动力。

点击返回顶部

主办:致公党辽宁省委员会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37号
电话:024-24844725 辽ICP备07000878号
E-mail:zgdlnsw@vip.163.com